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创新应用流态固化沙技术 攻克深窄肥槽回填难题

高锦龙
2025-11-18

近日,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在榆林市小西沙棚改项目创新引入流态固化沙技术,成功破解了深窄基坑肥槽回填的施工难题,为提升回填作业效率与质量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图片 1.png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891亩,总建筑面积约143.98万平方米,基坑深度在3至12米之间。由于地下室外墙与支护桩之间的肥槽宽度仅为0.6至1.5米,回填深度达3至10米,形成典型的“深窄型”作业空间,导致传统压实设备无法进场,以往主要依赖“机械夯实+人工补夯”方式。该方式不仅人力投入大、工期长,还存在噪音扬尘污染,且人工夯填密实度难以均匀,易引发后期不均匀沉降,成为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的瓶颈问题。

图片 2.png

图片 3.png

为解决上述难题,项目引入流态固化沙智能生产注填设备。该材料具备自流平、自密实特性,无需机械碾压即可充分填充狭窄空间,一次性浇筑厚度可达1至3米,日施工量可达千立方米级,显著提升了回填效率。同时,该材料对工况适应性强,可在雨季或软弱地基中正常施工,有效避免传统回填因含水率偏高导致的压实困难。在工程质量方面,流态固化沙抗压强度可调,固化后整体性好,具备优良的抗变形能力与耐久性,兼顾结构安全与防渗要求。

在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方面,项目实际应用表明,流态固化沙直接成本较素混凝土降低49.28%,同时节省了碾压设备及人工费用。该技术还可利用现场开挖土方作为原料,减少土方外运及建筑垃圾处理量,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200吨,体现出良好的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施工特性。

图片 4.png

项目负责人表示,流态固化沙技术精准应对了深窄基坑肥槽回填中作业空间受限的核心难点,下一步将继续开展技术优化与长期性能监测,结合振动搅拌、智能泵送等工艺,持续提升施工质量与工程效能。

目前,包括流态固化沙在内的流态固化土技术已在华西国际生物城、中海天府超高层、西安文旅中心等多个项目中推广应用,累计施工量超过15万立方米。榆林市小西沙棚改项目的成功实践,为类似深窄工况下的回填作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行业示范意义和推广前景。

阅读23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