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
咸阳市召开第十三次
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
先进集体表彰大会
陕建十一建集团
胡联国
荣获“咸阳市劳动模范”称号

胡联国,男,汉族,党员,1988年10月3日出生,工程师,本科学历,扎根一线工作15年,在2023年9月被集团公司评为“十大杰出青年”,现就职于秦都医院项目。





“咱十一建人干活,不是简单把楼立起来就完事。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拿出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劲头。”这句话,胡联国不只是说说而已。
在咸阳特殊教育中心项目的工地上,他遇到了一个“揪心”的难题:管线排布像一团乱麻,细部节点复杂到让老师傅都挠头。但胡联国心里清楚,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关乎着孩子们的安全与未来。“不能将就,必须最优。”他带着团队,在工棚里一扎就是一周。

那段时间,图纸铺满了临时拼起的办公桌,他们反复讨论、测算,绘制了30多张节点图。最终,他力主引入三维信息模型技术,将整个施工流程在电脑里“预演”了一遍。
这项创新,不仅让管线施工提前了15天,更在“秦汉杯”BIM大赛中获奖。对他而言,奖状是其次,那份“把工程建成良心工程”的踏实感,才是真正的回报。

胡联国的实干,带着一股钻研的巧劲。在坡屋面施工中,传统工艺合格率低、返工率高是行业通病。他偏不信这个邪,牵头成立QC小组,跟这个“老毛病”较上了劲。
5个月里,他们像做科学实验一样,反复调整混凝土配比、优化模板支撑体系。失败了,就重来;有问题,就再调整。最终,《提高坡屋面梁板质量验收一次合格率》的成果诞生了,将合格率从78%大幅提升至96%,荣获省级奖项。这项成果的背后,是他对“质量是生命线”最朴素的坚守。

在秦都医院项目,他把这种创新精神变成了团队文化。“每日碰头会”上,任何一个小建议都被认真对待;“每周创新榜”上,工友的“金点子”能直接转化为效益。截至目前,项目已采纳32项合理化建议,节约管理成本约12%。他说:“创新不是高深莫测,它就藏在现场每一处可以改进的细节里。”



劳模的成色,不仅在平时,更在危难时刻淬炼。2022年的特殊时期,是对担当最直接的考验。
“我是党员,让我去!”集团公司党委的号召刚发出,胡联国就第一个报了名。他带领10名青年突击队员,驻守在入咸交通卡口。初春的寒风里,他们连续值守48小时,登记车辆2000余辆、排查人员3000余人次。
复工复产后,他又一头扎回特殊教育中心的工地,带着团队把延误的工期一点点“抢”了回来。他心里始终记挂着:孩子们等着搬进新校园。

如今,在省级重点民生工程秦都医院项目一线,胡联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坚持每天到现场巡查,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目标直指“鲁班奖”。
从“集团十大杰出青年”到“咸阳市劳动模范”,他最珍视的身份,始终是“建筑人”。他常对年轻的同事们说:“十一建给了我们成长的土壤,要像老工匠那样,一辈子专注一件事。”
在陕建十一建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有无数个像胡联国这样的劳动者,他们以初心守匠心,以实干创未来。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告诉我们:
劳动之美
美在精益求精的执着
美在危难时刻的挺身
美在平凡岗位上的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