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建七局豫疆历史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总承包项目总工闫坤

葛艳艳
2025-10-20

匠心筑梦笃行致远

——记中建七局豫疆历史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总承包项目总工闫坤


图片 1.png

从初入职场时怀揣热忱的基层施工员,到如今肩负项目技术核心重任的总工,中建七局豫疆历史文化交流基地项目总工闫坤,在建筑行业的浪潮中砥砺前行十余载。他以对建筑事业的赤子之心为笔,以专业素养和不懈奋斗为墨,在一个个工程项目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建筑人生答卷",用实干与创新诠释着新时代建筑人的匠心与担当。

图片 2.png

扎根基层:在实践沃土中锤炼过硬本领

2012年7月,刚毕业的闫坤怀揣对建筑行业的憧憬踏入中建七局建装公司,首站在郑州英地二期项目担任施工员;同年9月转至郑州世和小区项目,历任施工员、栋号长,一干就是近三年;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他在郑州幸福滨水家园项目继续深耕,成长为栋号长、工区长;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他调任郑州郑东新区土建公厕一标项目技术负责人,正式从现场施工转向技术管理核心岗位。在这近十年的基层历练中,他完整参与了多个项目从土方开挖到竣工交付的全流程,将书本知识与现场实践深度融合。

每天天微亮,他便迎着晨曦奔赴工地,安全帽和图纸是他最亲密的"伙伴"。在施工现场,他逐字逐句研读施工图纸,对照现场实际情况反复推敲,哪怕是图纸上一处细微的标注差异,他都要刨根问底、核实清楚。他常说:"建筑工程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正是这份较真劲儿,让他在基层历练中迅速掌握了项目管理的核心要点,锤炼出扎实的现场管控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深耕技术:以创新突破助力工程品质提升

随着基层经验的扎实积累,闫坤的技术管理能力持续进阶。2021年11月,他调入西安工作,任职西北分公司技术质量部执行经理,全面梳理技术管理体系;2023年3月,他迎来技术攻坚的关键挑战——调任内蒙古呼和浩特雅士利项目任项目总工。该项目面临超高支模难题,支模高度达39.5米,传统工艺在安全性与效率上难以平衡,他随即带领技术团队开启攻关之路。

图片 3.png

经过数十次的调整优化,他创新提出"楼板孔洞增设结构梁用于支撑立杆以降低支模高度"的施工工艺。这一工艺不仅成功攻克了超高支模的技术瓶颈,还将支模高度降低18.65米,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同时缩短了工期15%,节约成本约80万元。由他主导编写的《超高超大直径"倒锥形"洞口模架施工工法》更是凭借创新性和实用性,荣获河南省土木工程省级工法。

图片 4.png

在雅士利项目期间,他还针对施工中的质量痛点展开QC攻关。《提高钢支撑预埋件区域混凝土浇筑合格率》《提高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一次验收合格率》两项QC成果,分别获得陕西省建筑业协会一类成果、二类成果,为行业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经验。凭借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突破,他成功将雅士利奶粉厂项目打造为行业内的标杆工程。

多年的基层深耕换来了硕果累累,他先后荣获"2024年度郑州市建筑业协会优秀项目总工"、"2023年度建装公司项目管理标兵"、"西北分公司2024年度项目管理标兵"等多项荣誉。这些奖项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他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生动见证。

图片 5.png

图片 6.png

图片 7.png

勇担重任:在文化地标建设中续写新篇

2025年2月,闫坤接过新的使命,调任新疆哈密历史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担任总工,肩负起推动豫疆两地文化交流的建筑重任。该项目作为承载豫疆文化交融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施工技术要求高,更需在细节中融入两地文化元素,展现独特的文化内涵。

项目进场之初,门厅部位的超长悬挑支模便成为首个"拦路虎"——悬挑长度达8米,且下方无支撑点,施工难度极大。闫坤第一时间组织行业专家开展专题研讨会,结合项目地质条件和结构特点,先后优化7版施工方案,最终确定采用"预埋型钢+斜支撑"的组合支撑体系,既保证了结构稳定性,又为后续装饰施工预留了空间。

施工过程中,他对文化元素的呈现更是精益求精。从外墙装饰纹样的选型到室内吊顶的造型设计,他多次与设计单位沟通协调,深入研究豫疆两地的传统建筑文化符号,力求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西域文化的绚丽完美融合。"这个项目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连接豫疆情谊的桥梁,我们必须以最严谨的态度把它建好。"

图片 8.png

从基层施工员到项目总工,闫坤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他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匠心"的真谛;用不断突破的创新,践行了"笃行"的承诺。展望未来,他将继续怀揣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在豫疆历史文化交流基地项目的建设中深耕细作,在建筑领域勇攀新的高峰,为企业发展和行业进步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阅读4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