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创新中闪闪发光——记陕建一建集团二公司张联超

程宝康
2025-10-14

让青春在创新中闪闪发光


——记陕建一建集团二公司张联超



五年时间,能实现怎样的成长?对于陕建一建集团第二公司的张联超来说,答案是:从一名初入职场的实习质量员,蜕变为手握3项QC成果、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实用新型专利、8篇专业技术论文的“创新达人”。这位“96后”青年,用扎实的脚步,书写出属于新时代建筑人的青春答卷。



2020年7月,怀揣着对建筑行业的热爱与憧憬,张联超走出校园,加入武隆酒店项目,成为一名实习质量员。尽管大学期间成绩优异,但真正走进施工现场,他才意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图纸看得懂,现场却摸不透”,他坦言,“那段时间,每天带着规范和图集‘泡’在工地,一点点对照、一次次请教,从混凝土浇筑到钢筋绑扎,从放线定位到砌筑抹灰,不弄懂绝不罢休。”


正是这股“钻”劲儿,让他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成长。从图纸会审到质量巡检,从技术交底到资料整编,他一步一个脚印,将每一个环节都视作学习的机会。“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我们质量员,就是守护这些生命的人。”师父这句话,不仅是耳提面命的口头禅,更深深烙在他的行动中。



一次日常巡检中,张联超发现某栋楼混凝土构件底部出现“烂根”和麻面现象,当即要求停工整改。工人不以为然:“小张,这种问题常见得很,不影响结构安全。”他却没有妥协,蹲下身,用手电筒仔细照射每一处瑕疵,用卷尺测量裂缝宽度,语气坚定:“质量问题没有‘差不多’,必须立即整改!”他现场召集班组,对照规范逐条讲解,直到工人心服口服,彻底返工。事后,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深入分析原因,发现是振捣不到位导致。于是,他重新编写技术交底文件,加入图示和操作要点,并在后续施工中全程旁站,确保每一处振捣均匀密实。


张联超对质量的执着,逐渐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动力。在武隆酒店幕墙施工阶段,他发现传统预埋方式难以达到创优工程的高精度要求。那段时间,他白天蹲守现场记录数据,晚上翻阅数十篇文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验算过程和构造设想。经过反复试验,他主导研发出“槽式预埋件”新工艺,将预埋精度从85%提升至95%以上,远超90%的创优标准。这项成果最终荣获陕西省QC二类成果,并在多个项目中推广应用。



2023年,他参与武隆酒店项目“陕西省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申报工作。面对厚达200多页的申报材料,他连续两周加班至深夜,逐字推敲表述、反复核对数据,最终形成一份内容翔实、逻辑清晰的申报文件。在陕西省建筑业协会的评审会上,面对五位资深专家,他从容不迫,结合现场照片、数据图表和实物模型,清晰阐述技术亮点与创新价值。评审专家称赞:“汇报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支撑,体现出一线技术人员的扎实功底。”最终,项目成功获评陕西省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同年9月,张联超调任彬州氢能中试产业园项目,首次接触钢结构厂房。面对全新领域,他再次迎难而上。白天,他拿着图纸穿梭于钢架之间,记录构件连接、焊缝质量;晚上,他自学《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焊接工艺评定》等标准,整理出三十多条质量控制要点。在屋面施工阶段,他和项目团队发现原设计存在渗漏风险,主动与设计院沟通,提出改用“屋面融合瓦”工艺。为验证可行性,他和团队制作样板段,模拟暴雨环境进行淋水试验,用数据说服各方。新工艺不仅防水效果显著提升,还降低施工成本20%,提高效率近三成,获得甲方高度认可。



从混凝土振捣到幕墙预埋,从资料整编到工艺创新,张联超用五年时间,将“质量”二字刻进每一个细节。他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而我们质量员,就是让艺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守护者。”在创新与责任的道路上,这位年轻的“质量卫士”,正继续用奋斗和创新点亮青春的每一个角落。


阅读13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