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建安装集团西安市地铁15号线项目,有这样一位电气班组长:26年来,他始终扎根一线,参与过鲁班奖、中国安装之星、长安杯、雁塔杯等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他不仅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磨技艺,还带出了6名优秀施工班组长、30余名骨干电工,被同事们称赞为“电气施工行家里手”。他就是1976年出生的陕建控股集团“劳动模范”、陕建安装集团高级技师、“陕安工匠”肖耀进。


90年代末,肖耀进走上施工一线,他不但没有被工地的艰苦条件吓退,反而把每一次施工看作是磨炼技艺的课堂。26年来,他几乎没有离开过工地,把青春和热血都写进了一条条电缆、一根根桥架和一排排整齐的配电柜中。
他常说:“工地是最好的学校,问题是最好的教材。”面对施工难题,他反复琢磨,直到找到最优解法。正是这种笃定与坚持,让他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电气班组长。
在西安市地铁15号线项目的施工中,肖耀进带领电气班组提前研读施工图纸,结合地铁工程的特点和西安市地铁16号线施工的成功经验,他科学组织电气施工队伍,合理调配和安排配管组、桥架组、支架组、电缆敷设组等专业小组,确保每个环节高效衔接、精准施工。每天班组晨会上,他都会反复强调安全要求,让班组常常能够在确保安全施工的同时,超前完成进度计划,为项目部整体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布管要像写字一样横平竖直,才对得起‘工匠’二字。”这是他挂在嘴边的“施工准则”。肖耀进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和班组。
2009年,在荣获鲁班奖的陕西省委西院1#大楼项目中,他遇到了泡沫墙无法固定配电箱的难题。他通过工艺改进,采用“通丝杆+钢板固定”方案,不仅确保了配电箱的牢固性,还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扁钢平弯施工中,他又改良工艺,利用液压顶管机自制模具,相较于传统方法,在效率提升与绿色节能上实现双重突破。
2012年,西安市第六污水处理厂项目冲击中国安装之星,施工要求高、质量标准严。他带领班组从电缆沟支架到桥架安装,从布管到电缆头制作,每道工序都对标最高标准。不锈钢开孔施工中,开孔器磨损过快一直是难题,他经过反复实验,用“稀释酱油冷却”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开孔器寿命延长数倍,看似小改进,却为项目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2017年,澄城卷烟厂项目,工期仅4个月,施工量却极大。为了高效应对这一挑战,他精心策划,将整个施工班组细分为多个专项小组,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不仅确保了工程进度按计划推进,同时还严格把控了施工质量,最终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最终项目荣获鲁班奖。
26年来,肖耀进带领班组多次获评陕建安装集团“先进班组”,他个人荣获陕建控股集团“劳动模范”、陕建安装集团“优秀共产党员”、“陕安工匠”等称号。面对荣誉,他总是摆摆手:“荣誉是集体的,不是我的。我只是尽了一个电气班长的责任。”

“一个人干得好不算好,带出一批能人,才算真正的价值。”这是肖耀进常说的话。在他的带领下,电气班组先后培养出6名施工班组长、30余名骨干电工,他们如今在不同项目的施工一线,为项目建设贡献着力量。许多年轻工人回忆起跟随他学艺的经历时,总会说:“肖师傅教技术不藏私,为人更是以身作则。”
工地上,最早到、最晚走的人常常是他;项目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他常提醒徒弟:“做工匠,要有耐心,更要有责任心。你拧紧的不仅是一个螺丝,更是整个工程的安全。”正是在这种言传身教下,肖耀进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也把“工匠精神”真正传递下去。
他深知,行业进步、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因此,他把培养新人当作义不容辞的使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工匠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26年的坚守,肖耀进用行动诠释了“向善力建”的企业哲学和陕安“责任”文化。他把平凡的岗位干成了不平凡的事业,用“勤劳、正直、付出”书写了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