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建九建集团的工地上,有一个瘦削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脚步踏过神木九中迁建项目那片厚重的黄土坡,在尘土飞扬中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又迈向榆林运动员村的建设现场,在林立的脚手架间穿梭不息;如今,这道身影已深深扎根在神木市城投・江山悦项目的轰鸣里,与钢筋的碰撞声、机械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
他叫刘佳,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镜片后的目光却始终如炬,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坚毅。他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着一个个建筑梦想。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之间,他用自己的执着与付出,刻下了属于奋斗者的清晰年轮,也书写着陕建九建人对品质的坚守与对责任的担当。
筑基:冰寒淬炼赤子心
神木九中迁建项目是一场与时间的竞速,作为新兵工长,他把自己“钉”在了现场 ——晨光未亮就揣着图纸踏勘,深夜还在协调材料进场,日均300个电话、两万步的奔波,成了那段日子的标配。
最难忘的是零下20℃的混凝土浇筑夜。为保证强度,伴热袋必须紧贴钢筋。刘佳二话不说钻进冰冷的钢筋丛林,徒手摸索着固定每一个发热源。寒风像刀子刮过脸颊,指尖冻得通红发僵,他却只是搓搓手继续干:“教学楼的质量,半点不能含糊。”那晚,冰冷的钢筋记住了这个年轻党员掌心的温度。
蝶变:匠心织就城市经纬
如今的城投•江山悦项目,刘佳的战场更广阔了。冬季桩基施工,他扛着仪器在寒风中反复复核数据,确保每根桩的偏差不超过3毫米;人手紧张时,他既当技术员又当调度员,一天跑遍所有的作业面;为优化铝模工艺,他连续一周挑灯比对图纸,连窗角的弧度都反复推演。
在优化铝模工艺时,刘佳发现一个户型飘窗角度总差2毫米。这在很多人看来“差不多就行”,他却较上了劲。那晚工人都下班了,他独自坐在工地窗台上,借着手机手电筒的光比对图纸。风从楼道灌进来,吹得图纸哗哗响,他就用石块压住边角,一看就是2个小时。忽然想起之前师傅说过“铝模拼接要留伸缩缝”,他猛地站起来:“是不是角度算反了?”顾不上休息,刘佳立马回到办公室对着电脑重新建模……当第二天第一缕阳光照进工地,调整后的铝模试拼完美达标——误差0毫米。
如今刘佳的工装口袋里,总揣着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里面记着各项目的“疑难杂症”和解决办法。有人说他太较真,他却翻到扉页那句“每根钢筋都有温度”笑了:“咱建的是房子,住的是人,能不较真吗?”
从黄土坡到城市新区,从青涩新兵到攻坚先锋,刘佳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九建人最动人的模样——把工作当事业,让岁月在坚守中发光。当同行者感慨“工地太苦”时,他早已把汗水酿成了蜜糖,在建筑的经纬里,织就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