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在身边——第一期】 聆听他们的故事 感受那份源自安装一线的磅礴力量!
在轰鸣的工地现场,图纸上的精密线条与管道缆线的粗砺现实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鸿沟,安装第三公司项目技术员郭帆,正是这道鸿沟上最坚实的桥梁。他深知,技术员的战场,既在伏案研图的“纸上谈兵”,更在直面难题的“现场解难”。“两者融合,才是技术员该有的定位。”郭帆一语道破岗位真谛。
面对设计图纸与现场实况的“错位”,郭帆练就了一双鹰眼。在机场综合楼主体施工中,他敏锐察觉卫生间降板区域内污水立管、采暖支管走向与结构钢筋、二次排水地漏位置严重冲突。“结构钢筋密集,按图索骥只会挤压排水空间,后患无穷。”他第一时间将现场钢筋排布、地漏位置等关键信息图文并茂形成报告,迅速联动监理、设计、业主线上“会诊”,推动变更方案高效落地。
如何让图纸语言穿透经验壁垒,精准抵达施工班组的理解层面?郭帆自有妙招。技术交底时,他善用“类比法”,将复杂节点与班组熟悉的过往案例关联:“之前某项目类似部位这么处理,现在这里更复杂,需特别注意这几个点……”关键工序旁站时,他紧盯执行,随时纠偏、再讲解,确保技术意图不折不扣扎根现场。
当现场技术难题如拦路虎般出现,郭帆的应对流程清晰而敏捷:快速定位问题核心,回溯图纸规范与历史案例,同时连线设计院与公司专家寻求智慧外援,最终结合技术、成本与工期三维度,筛选最优解。这套“组合拳”,让他在一次室外消防管道施工危机中大显身手。
彼时,雨污水、中水、消防、采暖等各类管道设计标高“撞车”,传统经验施工效率低下且碰撞频发。郭帆果断引入BIM技术,为室外管线构建三维模型,精准预判冲突点并优化布局。“这不仅解了安装死结,更避免了因反复翻弯造成的材料浪费。”技术创新的光芒,在节省成本、提升效率的实绩中熠熠生辉。
当殚精竭虑打磨的方案成功落地,将纸上构想化作破解现场困局的金钥匙,郭帆心中奔涌的成就感足以消融所有疲惫。“所有的熬夜、加班都‘值了’!”纵使技术工作“烧脑”甚至偶遇不解,他始终被两股力量坚定托举:创新突破带来的澎湃价值感,以及团队协作中流淌的温暖支持与认可。
从精密图纸到广袤工地,郭帆以技术为解码器,以创新为优化师,在冷峻的管道线缆间,打造出一条融合智慧、责任与热忱的匠心之路。他的故事证明:真正的技术力量,既能于毫厘图纸间运筹帷幄,亦能在纷繁现场中决胜千里。
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之下,在纵横交错的厂区之间,一条条管道如城市的血脉,无声输送着维系生命的能量与资源。安装第三公司管道工长赵军勃,正是这条条“生命线”的忠实掌舵者。在他眼中,管道工程远非冰冷的管线拼接,它构筑着项目的“生命线”,而每一处“跑冒滴漏”都可能成为危及安全、经济与环保的隐患之源。
面对给水、排水、消防、工艺管道等多系统共存的复杂局面,他的施工哲学简洁而充满智慧:“小管让大管,有压管让无压管,常温管让高温管”。这不仅是空间避让的规则,更是效率与安全的保障线。他指导团队优先攻克“不可调整项”——埋地管、大口径主干管如定海神针般先行落地,随后才灵活铺设支管。面对价值高昂的工艺管道,他要求确保其完整性的绝对优先权,低价系统则需“识趣”绕行。这种对系统价值的敏锐洞察与工序的精妙安排,让庞杂的管道工程变得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在赵军勃看来,最易埋下隐患的反而是最普通的给水、排水管道。“简单会让人疏忽”,他对此警醒于心。他的质量防线贯穿全程:材料进场如同守门第一关,随后预制加工、管道安装、压力试验与吹扫,每一环都需经受“三检制度”的严苛审视。技术交底则是确保施工意图精准传达至每一位工人的桥梁,让规范与标准从图纸走向现实。
当清水首次在亲手铺设的管道中奔涌,当暖流顺利注入千家万户,赵军勃心中翻涌的是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像看着一座精心搭建的桥梁终于承载起第一辆车,混合了成就、释然与隐忧。”这份职业最厚重的满足感,源于“生活的充实感”和“团队凝聚力的切身体会”,更源于对社会贡献的踏实认知。
钢铁管道沉默延伸,水流在其间低语。赵军勃俯身于城市的脉络之上,以匠心为针、以责任为线,在每一次精准的对接、每一处严格的检验中,无声编织着现代文明的活力与温度。他掌舵的不仅是管道工程,更是一条条承载民生福祉与工业动能的隐形生命线。
在宏大的建筑交响中,电气系统扮演着何种角色?安装第三公司电气工长李国强给出了一个精妙的比喻:“它如同项目的‘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从一而终,贯穿全局。”这不仅是岗位价值的认知,更是他多年如一日守护工程命脉的生动注脚。
作为技术与管理的关键交汇点,李国强视自己为现场的“安全卫士”。他深知,安全是悬顶之剑,质量是立身之本。每天清晨,他必定第一时间踏入现场,巡查施工内容、进度,解决技术难题,盘查材料余量。当被问及投入精力最多之处,他笃定地说:“吃透图纸,吃透规范。”办公室里那翻得卷边的图纸与规范手册,见证着他对精准毫厘的执着——这毫厘之差,往往决定着整个系统能否启动、稳定运行、高效运转。
现场是瞬息万变的战场。夏日高温下,屋面避雷带作业暗藏风险。李国强洞悉隐患:工人图方便不系安全带、拒饮防暑药品。他的应对精准而高效:调整作业时间避高温直射,设置安全绳形成“生命线”,推行组内监督与安全员突击检查,甚至将违规照片“晒”上展示墙。刚柔并济间,安全防线被牢牢筑起。
面对技术深水区,他展现出破局者的锐气。东兆余项目中,280°防火阀连锁接线首遇挑战。初次尝试导致配电箱保险熔断,他未陷困顿,而是伏案钻研图例、手绘电路图,最终揪出电流对冲这个“元凶”。他果断提出,“加装一个继电器!”,困扰团队的难题迎刃而解。这份攻坚能力,源于他永不枯竭的学习力:追踪行业公众号、参与培训、与同行切磋,不断将智能化与节能新工艺融入施工方案优化。
“电气安全无小事”是刻在李国强骨子里的铁律。他的质量安全管控体系严密如网:从图纸会审纠错、设备材料开箱验收,到施工过程严格执行“三检制”;从内部自检到配合外部监督;从详尽安全交底签字到现场严厉纠违。他尤其警惕高空作业隐患,坚持防护用具必查、必用、必合规。当被问及支撑这份严谨的力量,他坦言是“个人内在动力与职业成长带来的成就感”,以及电气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紧迫求知欲。
正是这份将非凡价值蕴于平凡守护的信念,支撑他在岗位上精益求精。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技术扎实的电气工长,更是一位用严谨守护神经血脉、以热忱点燃团队、在平凡中锻造非凡价值的工程守护者——他以毫厘之功,铸就了广厦万千的安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