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女们修路

惠超超
2020-09-17

当落日静静地隐在宿舍楼后时,办公楼顶的“陕建二建集团”六个大字也多了一抹紫光,与它一同被映照在余晖中的,还有陕建二建集团泾惠路一期项目工地的工人们。至秋,天黑稍早,晚霞有时红有时紫,工人头顶的蛋黄色安全帽就被照得有时砖红有时暗黑,大家的脸晒得如重枣,碰见晚霞就变得黝黑且深沉。

市政工程不像房建项目,没有一点阴凉的地方,一眼望过去,道路上的石材和沙土同工人一起浸泡在刺眼的阳光下。没过一会儿,大家的脖子上便浸满了汗水。这些工人与我父亲的年纪相仿,五十岁者居多,很少有四十岁及以下者。这些靠手艺吃饭的父辈工匠们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难题。父辈们是匠人行业的“关门弟子”,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地从我们这些新一代年轻人中找不到手艺的传承者,着实令人遗憾,应该将他们的传统工具、工艺和实操技巧汇编成册,留作时代的印记。

与这些如父亲般的匠人师傅攀谈,我的内心是喜悦的,他们身上的汗水味和烟味混合成了一种独有的味道,小时候我常坐着父亲的摩托车回老家,父亲宽大的后背上就能闻到这样的味道。这味道不仅从他们的衣物上渗发出来,还从他们焦黄锈黑的牙缝里流出来,常年吸烟的人脸上能看到一股淡然,他们的食指和中指一夹就能决定一件事,再一夹就思量着为儿女们铺设更好未来。

我在泾惠路工程上遇到一位匠人师傅。可能是因为天热,师傅的喉咙有些沙哑。常年的风雨侵袭,他的两只小眼睛像极了横陈的老树,眼角的纹路错杂像树根。他爱笑,一笑“树干”就细。匠人师傅爱谈论自己的儿子,说看到我就想起了在家的儿子,他的儿子毕业工作几年后赋闲在家,成了人们嘴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啃老族。当我问到匠人师傅当初为什么选择建筑行业时,他笑着说为养活一家人,为给儿子成个家,他的话让我想起了父亲。

父亲是石匠,只读过小学,一辈子辛辛苦苦只为家里人活着,连给自己买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他始终相信只有读书才能为苦难人生找到出路,信奉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匠人师傅也如父亲,一直在说:“还是读书好,读过书的人不一样,说的话人爱听。”我去过父亲的施工场地,大型水切石材切割机的噪声加上父亲手上的切割机声音,人在一米范围内是听不清人说话的。每次切割机停转后,我的两耳就会共鸣,感觉后脑勺有一种信号中断的长音在回响,难怪父亲五十多岁就开始耳背。

匠人师傅耳朵不背,做起活来非常有劲,手背和胳膊上的青筋向外凸起一道梁,像极了秦岭。这些如山一般的匠人师傅,每天顶着日月撑着整个家,听他们分享自己儿女的事简直是一种享受,会给人以反思,也能让年轻人避免在父母面前出现类同的“不孝”行为。

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泾惠路上的匠人师傅们不仅是在给自己的儿女们修路,也为别人家的。


阅读48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