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建设项目——
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拥挤、局狭的院内,向下掏挖17米的土坑,建一座5万多平米的肿瘤病房楼,每天为3000多名奔走在生死线上的肿瘤患者提供服务。
场地狭小,工地里基本没有施工道路。楼边距坑边不足2米,没有材料堆放场地。配套的放射线加速器区域壁厚3.4米,比皇帝的宫墙还厚,工人们一辈子都没为这样的墙支过模!
承担这一特殊任务的是陕建三建集团第四工程公司一支年轻的突击队。
这支队伍里,有名牌大学高材生,有部队转业军人,有经验丰富的“老建筑”,平均年龄30岁,项目开工前,每个人都签订了责任承诺书,项目经理李伟科决心带领他们打赢这场攻坚战,没想到难题接踵而来。
首先是迟迟难以开工。
项目部原计划2019年5月底进场,可院内拆迁拖了半年。等到土方开挖时,由于地处闹市,既不能影响市民出行,又不能耽搁土方车出入作业,项目经理李伟科一天打几十个电话找部门协调,求群众谅解,忙里忙外办手续。为确保在允许作业时间内清完拆迁建筑垃圾,他和突击队员不分白天黑夜,齐心协力一起上,终于完成前期清理任务。
不料,工程地处西安隋唐遗址保护区内,又发现了汉唐古墓,勘探、清理、运移……这一耽搁又是两个月!
好不容易等到工作结束,时令已经进入冬季,全省防雾霾工作又严控土方作业,干一干、停一停,整个冬天施工难以推动。
李伟科从开工就吃住在工地上,过年也没有回去。原本计划大年初三全体出动,争取项目施工步入正轨,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封城、停工、物资运输瘫痪,一个个急得嘴上都起了水泡。
高速路口封堵,突击队员们就开着私家车一趟一趟将防疫物资拉到工地上,为早日复工复产做足准备。等所有手续办完,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天公又不作美,三天两头冷雨轮番泼下,下两天停一天,工地泡在泥汤里,地总也干不了。
不能再等了!李伟科和队员们想尽一切办法抢工期。只要一下雨,所有人都拿着塑料布,跑到深基坑下面盖路,确保雨水不积到路面上,土方运输可以正常进行。天一晴,大家又赶紧把塑料布揭起来,提着水桶舀干周围的积水。4月的一天夜里,大雨突袭,李伟科抓起手电筒,叫醒突击队员,大家扛着塑料布就冲进雨里。漫天的雨幕中,12个年轻的身影在17米深的基坑里拼抢着,直到天快亮,一个个才像落汤鸡一样回到屋子里,看到运土车像往常一样正常运转,一个个脸上露出笑容,这时才感到身上阵阵的冰冷。那几个月他们经常泡在基坑里,不是盖塑料布就是揭塑料布,不是一身土就是两腿泥,有人给他们取了个外号叫“土王”。
肿瘤病房综合楼基坑总深17.77米,到了地下8米,地下水开始渗出,为将水位降到开挖面以下,他们采用多点位降水井分批、分段地干,可水位就是下不去。基坑四壁就像水帘洞一样整天向下渗水,这样的难题还是头一次遇到。他们连夜请专家、查资料、想方案,最后,将整个现场分成14个区,采用降水井暗排、基坑内水沟明排两种方式同时降水,千方百计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开挖面以下1.5米左右,终于解开了这个大难题。
整个项目土方总量17.5万立方米,由于场地狭小,大型机械下不去,垂直运输又展不开,再加上放射线医疗区内的直线加速器混凝土界面尺寸超大,混凝土工长王驰煎熬得一夜夜睡不着。别人下班后娱乐放松,这个“90”后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遍又一遍计算浇筑部位的混凝土方量,有条不紊地安排施工班组,落实不同标号不同部位的浇筑顺序,确定商混站的发料节奏和顺序,每天都泡在这重复又繁琐的工作里,尤其浇筑大体积混凝土,连浇好几天不能间断,整宿都合不了眼。他说:“这是我负责的第一个医疗类综合项目,绝不能留下遗憾。”说这话的时候,他黑瘦的脸上写满了认真和坚毅。
另一个“90”后小伙高笙则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一头扎进工地,自己一边琢磨,一边在软件后台搭建出符合项目实际的生产、质量监督监控系统,由工长每天上传照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定整改,拍照上传,确认无误后就完成质量整改闭环。每个相关负责人都可以用手机扫描他确定的二维码,提供全面详实的数据和内容,为施工质量保驾护航,建成了名副其实的智慧工地。
九牛爬坡,个个奋发。截至目前,“土王”突击队已提前40天实现主体封顶,室内开始砌体,基坑里的鏖战正在深化、提升、扩展,他们正奔着“西安市智慧工地”“陕西省文明工地”以及鲁班奖而日夜奋战着……